成都定期直飞国际(地区)全货机航线将达到8条
加强医疗废物分类管理,做好源头分类。
加强黄河生态风貌带建设,强化小清河及其支流、大汶河、玉符河、浪溪河等生态廊道管控。建立健全核技术利用单位核与辐射安全管理和事故应急责任体系,及时完善本单位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及实施程序,增强安全意识,提升应急快速响应能力。
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基本完成30万千瓦及以上热电联产电厂30公里供热半径范围内低效小热电机组(含自备电厂)关停整合。加强医疗废物分类管理,做好源头分类。完成1247个农用地点位、345家重点行业企业土壤调查,建立110个土壤例行监测点位,摸清各类点位土壤环境和动态变化。推行废旧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生产企业逆向回收模式,搭建互联网+回收应用平台,鼓励企业创新综合利用技术,提升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水平。
提高矿山在基建、开采、加工、物料堆存、物料运输装卸等环节的污染防治水平。2025年年底前,完成镇级和千吨万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勘界定标。深化农牧区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利用。
鼓励在国家公园内创建零碳城镇,推动海南州建设全国碳中和示范区。实施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深度治理,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淘汰燃煤锅炉。坚持消费结构调整与能源结构优化互驱共进,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政策,构建高原绿色能源消费体系。深化执法稽查,开展执法大练兵,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
系统规划城镇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开展西宁市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示范,推动建设污水资源化利用示范城市。共抓大保护、协同大治理格局更为完善,中华水塔坚实稳固,生态系统整体步入良性循环,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推动柴油机清洁化工程。依托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创建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区,带动科学施肥、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第二节 加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产地环境管控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和环境管理。到2025年,地级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
9.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是能耗增量控制目标(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降低,鼓励节能提高能效,保障合理用能、限制过度用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以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整顿、提升现有集中利用处置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水平。6.碳标签:指为了缓解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低碳排放技术,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以标签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环境保护基金。
深入开展一市一策管控,加快推进大气环境网格化监管。加快各级核与辐射应急预案和配套执行程序修订。
推行绿色产品设计、绿色产业链、绿色供应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夯实企业生态环境责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引导企业积极践行绿色生产方式,依法依规向社会公开相关环境信息。第四节 深入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引导各领域主动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持续推进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幼儿园)、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酒店、绿色医院、绿色企业、绿色建筑、绿色景区等绿色细胞创建活动,培育一批成效突出、特点鲜明的绿色生活先进典型。
一是生态安全风险不断增加,生态修复难度逐步加大,河湟谷地、柴达木盆地尚未实施系统化生态治理,青海湖流域新生生态环境问题凸显,局部地区生态退化趋势仍然明显,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尚不稳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仍然存在。支持西宁市、海东市、格尔木市、德令哈市开展初期雨水收集处理体系建设,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对处理达标后的尾水进一步净化。第二节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绿色转型升级。加快城镇供热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开展热源、换热站及老旧管网节能改造,提升供热能源利用效率。加大交通行业节能低碳技术推广,大力发展低碳交通,制定营运车辆低碳比例,推广节能和新能源车辆,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十四五末城市公交车中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占比达到95.5%。研究规划氢能核能利用项目,有序推动干热岩开发利用。
推动建设生态环境智能物联网等绿色新型基础设施。将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事项纳入地方综合行政执法指挥调度平台统一管理,加强部门联动和协调配合,推行跨区域跨流域联合执法、交叉执法。
第二节 基本原则坚持底线思维,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实施国有林场森林培育和附属设施建设项目。
选择煤电、钢铁、水泥等重点排放行业企业,以及一批排放源相对集中、排放监测基础较好、排放管理体系较为完善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园区开展协同减排试点。实施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和监管。
建立全省物流综合调度系统,提高物流运输效率。节能减排综合提升工程。积极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准公益性和公益性环境保护项目。第三节 主攻方向十四五时期,围绕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必须高层次高标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控源头、管过程、重惩处,有效保障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全面禁止和惩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行为。推进实施共和盆地及外围水资源配置工程。
加强化学品生产企业、工业集聚区、矿山开采区(尾矿库)等污染源地表地下协同防治与环境风险管控。在青南地区、祁连山地区、环青海湖地区和柴达木盆地东南部边缘的牧草地集中区,探索开展牧草地土壤环境保护。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节约集约使用土地,合理规划设计项目线路走向和场(含机场)站选址,尽量避让生态敏感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积极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确保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应编尽编。
编制实施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实施差异化治理。绿色发展转型成效显著。两屏是以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屏障,三区是河湟谷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区、泛共和盆地生态保护修复区、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区。巩固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与治理成果,县级及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推进农机农艺结合,推广机械施肥、种肥播等技术,建设一批化肥农药减量技术服务基地。实施清洁青海湖建设行动,强化湖区及入湖河流生态保护修复,开展布哈河、泉吉河、倒淌河等河道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青海湖刚毛藻治理,探索建立全流域一体化生态保护管理模式。
提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总量减排任务,四项主要污染物分别削减11.9%、23.5%、17.4%、15.9%。推进高污染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严格禁止高污染产业企业向中上游地区转移。
开展尾矿与历史遗留矿山污染治理,建立尾矿库分级分类环境管理制度,加强尾矿库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严格新(改、扩)建尾矿库环境准入。26.近零碳排放: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过能源、产业、建筑、交通、废弃物处理、生态等多领域技术措施的集成应用和管理机制的创新实践,实现该区域内碳排放快速降低并逐步趋近零。